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October 17, 2019

" 萬聖節. 心驚驚 " - 彼得的詛咒 - 殺人夜





萬聖節(又稱諸聖節)與聖誕節一樣都是來自於基督宗教對其它文化的節日的吸收和重新詮釋的節日,真正的日期是在十一月一日。 關於萬聖節的起源說法不一,多數認為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可能為夏末節),凱爾特人相信10月的最後一天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稱其為「死人之日」或「鬼節」。相傳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陰間,在世間遊走,這天晚上也就格外危險。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 另外在基督宗教方面,早期的大公教會(天主教)因為聖徒數目很多,無法一一立日紀念,就立在同一個日子來追念他們。按歷史文獻,最早如此紀念的是安提約基雅(安提阿)教會,紀念日定為每年聖神降臨後的第一個主日。後來教宗格里高利三世(690—741年)在羅馬聖伯多祿大殿中,把一座小堂奉獻給諸聖,並把紀念諸聖的日期改為每年的11月1日,目的是為了對抗當時已經開始流行的萬鬼節(Halloween)。教會在這個諸聖日(All Saints Day)中紀念所有聖徒,表彰他們的聖德,並使教徒視他們為效法的楷模。諸聖日的第二天為諸靈日(All Souls Day),是法國克呂尼修道院的院長聖奧迪羅(St. Odilo)於西元998年推廣的,在當日紀念殉教的信徒,也是基督徒掃墓的日子。天主教會也稱之為「追思已亡日」,以彌撒聖祭及各種祈禱來幫助尚未到達天堂的祖先、親友的日子。 古時愛爾蘭人認為十月三十一日及十一月一日間亡靈會回人間,故有習俗生者穿上奇裝異服,遊行驅鬼。當時歐洲也有為亡者布施糖果的習慣,接受者則答應以「為亡者祈禱」回報。於是發展出孩子們到各家索取糖果的習慣。 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將相關的習俗傳播到各個英屬殖民地,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其他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夜。 萬聖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陰陽、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夜扯上關係的事物有南瓜、鬼魂、食屍鬼、女巫、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殭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鬼和科學怪人。而黑色和橙色是萬聖夜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 傑克燈(英語:Jack-o'-lantern)是萬聖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徵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在挖空的蕪菁或甜菜根中燃點蠟燭製成傑克燈。後來移民到美國的人,將本來用於慶祝豐收的雕刻南瓜,改為傑克南瓜燈,因為南瓜比較大而且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鑿刻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梯上,意在驅走惡魔與妖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